الذهب / دولار أمريكي
تعليم

金融界顾里:“你像个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经济”


永远不要低估市场的力量,保持敬畏与机敏,各位好。

前几天进行周内复盘的时候,顺便先写了个非农的引子,今天本来要继续写后续的,结果写着写着发现内容有点多,而且有些背景貌似不交代就写不下去,插曲其中又显得有点文章冗长,干脆单独成篇先发了(假装这样不冗长)。

这个背景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经济有关,如果有人跟你说“你就像个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经济”,不要一脸懵,也不要怀疑,他就是在骂你——“智障”。

当然了,这只是谐音而已,之所以跟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经济扯上关系,是因为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经济一直处于“滞胀”阶段,长达十三年。

经济学上的“滞胀”是指生产停滞、失业率增加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经济现象。

在70年代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此长彼消的关系,不会同时并存。也就是说,通胀上去了,失业率就下来了,通胀下来了,失业率就上去了,这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可以用一根线来表示,叫菲利普斯曲线


但是,70年代美国的高通胀与高失业率并存,使人们开始意识到这种机制有失灵的时候,那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么走出来的?本文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来说说。

成 因

a.消费刺激衰退
世界大战积累了大量消费需求,尤其是关于固定资产、住宅建筑以及耐用消费品,加上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刺激,使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工业发展蒸蒸日上,这些因素的影响在70 年代以后逐步消失。

b.科技红利濒临吃尽
上世纪40年代末,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率先掀起了以原子能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为先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这也是五六十年美国工业高速增长的一大成因,但经过20年的红利期后,到70年代,科技革命带来的推动力已濒临耗尽,而同期又没有其他的科技生产力出现。

c.世界局势变化
二战后,日本和西欧在美国的援助下,经济得到了快速的恢复,与美国之间的差距也在迅速缩小,不仅寻求更多的政治独立,也在经济上瓜分着原本美国的份额,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出口贸易额开始下降,从1971年首次首次出现贸易逆差以来,到现在,除了1973年和1975年,其余年份均为逆差。

除此之外,三次石油危机引发的油价大涨和粮食紧缺也对美国当时的经济“火上浇油。油价大涨直接影响到以石油为原料的生产部门,对生产率造成打击;而粮食紧缺直接引发食品价格大涨,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通胀压力。生产率的下滑和通胀的飙升加剧了当时的“滞胀”。


解 决 之 道
这种“滞胀”局面其实很难处理,一方面经济停滞,另一方面通胀高企,要想刺激经济增长需要“撒钱”,但“撒钱”的后果就是让本来就处于高位的通胀继续上升到可能吃不消的位置,万一加剧成恶性通胀的话麻烦就更大了。所以在走出“滞胀”的路上,政府和美联储也是频频出招,其中有两位总统在“滞胀”的阴影中黯然下台。

这两位就是福特和卡特,两位都实行的渐进式恢复政策,一边减税刺激经济,一边拨款建设公共服务事业创造就业岗位。但减税扩大了赤字,进而加剧了原本就处于高位的通胀,倒逼着时任政府又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了治理通胀上,开始采取紧缩货币政策,与刺激经济的初衷相悖。货币政策时紧时松,国内不满情绪也是越来越大,最终黯然下台。

回到问题本身,为什么放水刺激经济失灵了?只见通胀涨不见经济好转?简而言之,是经济产能低下,或者说是经济失活。上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失活的导火线就是石油危机导致的油价暴涨,对生产率(尤其是工业生产率)打击严重,同时原材料成本升高又导致成本推动型通胀,这时又投入大量的货币供应,使得物价上涨,上涨的物价又导致通胀预期的增加,使得物价上涨加剧,造成经济恶性循环。

而福特和卡特之后上任的里根,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最终带领美国走出“滞胀”。他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稳定货币供应量、减税、缩减开支、减少政府干预

其中稳定货币供应量和减少政府干预是最重要的两点。前者是为了抑制通胀(即使后来由于利率过高触发了经济危机,也严格执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才使得通胀逐渐稳定,回到良性状态中),后者是为了使市场中那只“无形的大手”重新起作用,使经济重新恢复活力。没有这些宏观调控,也不会很快的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推动美国经济走出滞胀的新技术革命(以尖端技术的应用为主)。

就这样,历经三任政府之后,美国终于在1983重新迎来经济增长高峰,走出了长达13年的经济滞胀。

以上就是美国上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的成因以及解决之道,也是比较著名的一个经济滞胀的例子,作为下一篇基本面文章动笔之前的背景,就交代的差不多了,各位可以大致了解。

إخلاء المسؤولية